孩子的學習基礎很重要,閱讀能力對于學習基礎而言,就更加重要了。具備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僅掌握的背景知識越來越豐富,而且還會將各種知識有效結合,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行推論。通常情況下,這類孩子的學習成績會名列前茅。從這一角度來說,閱讀能力的養成,是提升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初一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
1、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孩子可以采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后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2、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在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說,則要注意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后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3、培養摘抄好詞好句的好習慣
閱讀是初次積累,摘抄就是二次積累的過程,通過手寫,會進一步加深孩子對摘抄的句子的理解,并且在日后可以隨時打開翻看,反復記憶,晨讀時間也可以進行背誦,這樣慢慢記下來的句子,以后可以直接用,也可以模仿創新。
初一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原因:
1、課外書的來源相對單一
在不少的調查中發現,雖然有40%的家庭藏書超過50本,但來源非常單一,家長買的占到了67%,13%是借的親戚或同學的。這說明,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可供學生選擇的圖書資源十分有限,如果資源再豐富一點,借書的程序簡化一點,或許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2、閱讀的時間不足
從放學至晚上睡覺前,供學生支配的時間大約有4個小時,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家庭卻占到了26%,如果再扣除吃晚飯時間,估計有不少孩子沒時間讀書。所以家長應該注意孩子讀書的時間。
3、讀書目的性不強
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是完成家長、老師布置的任務,所謂的名著、小說,只挑選其中故事性強或是有插頁的章節讀,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去考慮小說或名著中人物在當今社會有何意義,做讀書筆記的學生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