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之后家長就要更加關注一下孩子的學習狀態了,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嚴重的厭學情緒會對孩子們的人格造成不利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遇事逃避、自卑、自我評價低下的性格。還有的厭學會使孩子早早輟學流入社會。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家長要擁有一定專業的教育方法,為孩子排憂解難。
孩子上初中后出現厭學情緒,該怎么辦?
一、找出孩子厭學的原因:可能是學習壓力大、成績不好、與同學關系不融洽等。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二、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三、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明確每天的學習任務和時間安排,使學習更加有序。
四、培養興趣,樹立信心:鼓勵孩子培養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同時,多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五、父母要理性幫助孩子設立學習目標:父母要隨時監測孩子的學習狀況,幫助孩子設立科學的學習目標。當孩子考試失常時,家長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學習狀態,挖掘并分析導致考試失利的主要原因。
六、培養孩子抗壓能力:適應能力差,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就無法承受,產生厭學心理,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就不至于輕言放棄學習。
孩子上初中后出現厭學情緒的原因:
1、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也對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賺錢思想;一些內容不健康的電影、錄像、圖書等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也產生了消極影響。不求進取、讀不讀書無所謂的不健康思想還在腐蝕著部分中學生和他們的家長。
2、缺乏未知欲望。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對知識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話,就會經常處于精神振奮的狀態,對學習就不至于有厭煩情緒。
3、學習活動的重復、單調和乏味。心理學研究表明,單調、重復、乏味的刺激易引起人們的疲勞和厭煩感。缺乏生機、靈活和變通的學習生活,常導致學生厭學。
孩子上初中后出現厭學情緒的表現有哪些?
1、產生消極的態度
這些人表現為用消極的學習態度來對待學習。本來學習應既是一種輕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但由于多種原因,有些學生卻討厭學習。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學生勉強學習,卻時常伴隨著不愉快的體驗。有的學生談到學習就頭痛,看到作業就心煩,聽到考試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說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們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被動、應付式地學習。
2、對學習活動的認識偏差
表現為對學習活動存在認識偏差,遠離學習活動。他們感到好像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他們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之中,一般不愿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干脆棄學出走或輟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