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學習歷史,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很漫長的過程,也是需要孩子能夠學習透徹的,這樣才能進行更好的復習。首先也就是需要孩子能夠對歷史提起興趣,這樣孩子的才能逐步將成績提升,那么孩子初中歷史復習方法有什么呢?
初中歷史復習方法
1、講究方法
復習的過程是分析—歸納—記憶的過程。不講究方法,一味死記硬背,對于開拓孩子,提高能力極為不利。也是與課改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要全面發揮復習的功能。復習的功能一是喚醒,也就是要和遺忘作斗爭。
有人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可見記憶是何等的重要。歷史學三年,到九年級時,七年級所學知識基本忘了,不搞復習不行,要全面復習,溫故而知新,構建歷史知識的網絡;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力求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夯實基礎。
2、抓知識網絡構建
在學習中要以時間、人物和歷史事件為網絡,以單元主干知識為樞紐,形成知識框架。在知識框架內連接一個個知識點,形成枝繁葉茂的知識樹。要以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為切入點,聯系歷史科的有關內容進行學習,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掌握好歷史知識就要把握住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而揭示歷史發展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要分清歷史長河中的主流,孩子才能更好的進行復習。
3、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這兩句詩來形容經歷了第一輪復習的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把握我認為是很恰當的。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掌握了較多的基礎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孤立的,沒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知識脈絡。在復習的第二階段,老師可將前面所學的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縱橫串聯,比較對照,辨其異同,形成知識網絡。
4、針對訓練,突出重點、熱點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查漏補缺,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通過練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
對于孩子的初中歷史,練題形式要多樣化,包括課堂的口頭回答、書面作業、單元檢測、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題海戰術。讓孩子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培養。練習的內容可分為基礎訓練和理解訓練兩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選擇、填圖、識圖、列舉等題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簡答題、綜合問答題、編寫大事年表等題型。而后者特別是綜合問答題是中考分值最多、分量最重的題型。
5、知識線索化
在對每一單元知識結構整理的基礎上,聯系比較上一單元和下一單元的知識,整理出本冊書的知識線索,這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在知識線索下,加強對知識因果關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證、多角度地分析。
并要注意這些歷史對今天社會建設中的啟示。這類知識一般在開卷部分以材料為載體多重設問來體現。有的同學往往認為歷史考試中有很大部分是開卷的,所以沒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試中時間緊,如果對教材沒整體認識和熟悉,根本沒法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檢測內容。因此,教材知識的線索化這個環節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