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1、過度保護
要說最直接的原因,那一定是父母的過度保護。都說外面的世界充滿“險惡”,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就限制他們做很多事情,只能生活在父母提供的舒適圈中。甚至連孩子跟小朋友接觸、玩耍,父母都是管東管西,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2、過度嚴苛
教育孩子的初衷,并不是約束他們,希望父母別搞錯了方向,因為矯枉過正不是好事。過于嚴肅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壓抑,性格也會變得敏感沉默,生怕自己再做錯事,引來父母的不滿和說教,倒不如踏踏實實的什么都不做、不說。在父母嚴苛的教育之下,除了不合群之外,親子間的感情也不好。孩子只想著逃避,從來不敢敞開心扉;而父母只想要結果,從來不關注孩子的身心問題。
3、學生交際障礙
學生可能由于自身的問題,或許天生就不太懂得交際,于是身邊的朋友比較少,久而久之,性格自然也會慢慢變得孤僻,比如融入不到班里的團體,或者男生以及女生的圈子,即使主動融入進去,似乎也不知道可以談什么,整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木訥,不僅自己尷尬,也使得其他學生尷尬。
4、不認可自己
孤僻的學生內心基本都是不自信的,對于自身也是不認可的,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的優點,成績不行,交際不行,樣貌不行等等,他們渴望證明自己,但是卻又被現實擊垮,想要站起來,卻又再次擊垮,其實根源還是在于不認可自己。
5、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
生活中有些家長,總在無意中給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簽”。也許這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是這種貼標簽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內向不合群的孩子。
14歲孩子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1、保持良好的家庭環境
如果父母不和睦,經常爭吵,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溫暖,心靈受到創傷,就會因此而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性格漸漸變得孤僻。因此,父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家庭的歡樂。
2、拓展生活圈子
當前,由于家居條件、家庭結構等原因,父母常常把孩子關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僻。父母應讓孩子從“自我”的小圈子走出來,讓孩子多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戲、生活。有必要利用節假日、業余時間帶孩子到游樂園、動物園、公園等場所玩,帶孩子去串門、走親戚,減少孩子對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強其交往需要與興趣,形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
3、引導孩子和外界友好相處
這個外界既指外人,也指外物。遇到熟人,主動打個招呼;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遇到陌生人,也可以給一個大大的微笑。對于身邊的大自然的生命,也要給予積極的、充滿愛的關注:“小狗可能迷路了,我們帶它去找主人吧”“小樹被風吹倒了,我們將它扶起來吧”“小鳥的腿受傷了,我們給它包扎一下。”擁有一顆友好、善良、真誠、開放的心的孩子很容易和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別人也會很樂意和她交往。
4、給孩子積極評價
父母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孩子就會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一個人縮在一旁不敢出聲、心情壓抑。父母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勁,一定做得更好!”同時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如愛撫、點頭、微笑、夸獎等,都會使孩子自信、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