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孩子一上初中就變得不愛學習了,成績也不如之前了,無論怎么跟孩子交流溝通,效果都不是那么盡如人意,還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情緒加重。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要多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走出厭學困境。
初中孩子厭學的心理原因:
1、伙伴關系不良。
伙伴關系不良是導致孩子心情緊張、害怕學校進而引起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有時是暫時的,有時則轉化成長時間的壓力與緊張。
2、教師的因素。
教師的教學不當、態度粗暴、處理事情不公正等都會導致孩子厭學,但這種厭學往往具有學科特點。
3、家長要求不當。
要求太嚴、太高或太松,都可能導致厭學。要求太高,孩子一時達不到,會失去興趣;沒有要求時,孩子又會轉移注意力,不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也導致厭學。
4、學習動機的缺乏。
動機缺乏的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學習熱情,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學習中沒有目標,得過且過,其學習行為完全足一種被動的應付。
5、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變化與性格特點相關。樂觀開朗的人不容易厭學,內向憂郁的人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前者更可能選擇迎難而上,努力解決問題;后者則可能產生厭學心理,然后選擇放棄。
初中孩子厭學怎么辦?
一、以身作則。
希望孩子愛學習,家長要率先垂范,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從事文化類工作的人,可以陪孩子讀書;從事其它行業的人,同樣可以業余時間加強理論的學習。學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不斷進取的精神影響孩子。如果家長能做到這一點,不但對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自己也受益終生。
二、平等對話。
學習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孩子退卻的時候,如何與之溝通,家長的姿態很重要。逼迫或是平等對話,效果完全不一樣。前者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從而對學習更感到厭煩。而后者孩子感受到尊重,會嘗試著與家長一起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厭學是一個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學習感到力不從心,時常陷入一種混亂感中,是重要原因。
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及時消化新知,問題積累起來,最終定會沉重到無力解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能感知到自己的進步,就不容易厭學。
四、制定合理目標。
為智力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目標,理解他們為什么不能達到預期。如果孩子的學習動機已經受損,就要嘗試降低要求,力求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幫助他們提升自信。
對于生理上沒有優勢的孩子,要多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鼓勵,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從而激發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