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機已經侵入每個人的生活,人人都離不開手機。初中的孩子正處于學習的關鍵時期,一旦孩子迷戀手機,將會直接影響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那么初中學生對手機癡迷怎么辦呢?
初中學生對手機癡迷怎么辦?
1、給予有效的陪伴。
孩子出現迷戀手機的時候,家長應該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不要借口工作忙,工作累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互動游戲,促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讓孩子覺得你很關心他,通過做游戲還可以讓孩子的心智得到發展。
2、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以身作則,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身教重于言傳,嘴上說一萬句,也不如自己實際去做到來得有效果。自己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才是讓孩子少玩手機最有力的做法。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時空余時間可以帶孩子出去進行一些戶外活動,看看外面的世界,減少與手機接觸的機會。或者給孩子報一個興趣愛好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精力放在其感興趣的方面,積極引導。
4、規定玩手機時間。
如果強制性讓孩子不玩手機也不好,家長可以通過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來限制,不讓其養成只玩手機不學習的習慣,可以跟孩子達成協議,比如規定每天在某個時間段可以玩手機,能玩多久等。
5、不要用玩手機當獎勵。
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比如動不動拿電子產品當獎勵,以“可以讓你多玩X小時手機”作為聽話的交換條件。經常這樣,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機作為最大的訴求,而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
6、去圖書館轉轉。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坐坐,孩子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或者去聽聽一些公益性具有學習價值意義的講座,減少手機的依賴何虛擬感,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7、多陪孩子出去走走。
閑暇之余,家長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去公園散散步,去夏令營體會生活,一起參加課外親子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慢慢從網絡的虛擬世界里走出來。
初中學生對手機癡迷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內心空虛無聊。
當孩子精神世界不夠豐盈,就會內心空虛無聊,產生迷茫感,導致精神缺失。孩子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去找一種活動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迷茫,而孩子們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電視、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孩子表面上看是對精神有了寄托,“不空虛,不無聊”了,但實際上強烈游戲刺激過后,心靈會更加的空虛與無助,這就需要更加的沉迷網絡游戲來填補。這就是孩子一步步陷入網絡游戲之中而無法自拔的根源。
第二,親情陪伴不足。
孩子之所以沉迷于電子產品,實際上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缺乏高質量陪伴的外在表現,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假裝在陪伴”現象。孩子只能從電子產品里找到自己的興趣,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滿足。
第三,追求感官刺激。
電子產品、網絡世界形形色色,內容十分豐富,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搜不到的。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心智還未成熟,意志力、辨別力相對薄弱,網絡對其具有很大的天然的魅力,它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官刺激。電子產品中開發的游戲,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沉迷,他們非常清楚你的孩子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愿意為此付出什么,從而引導你的孩子沉迷在游戲里面。
第四,多方面環境影響。
環境因素是青少年沉迷電子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父母撫養方式、家庭環境氛圍、同伴態度和行為等等。而這當中,家庭環境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家庭中成員間不和睦,比如夫妻不和、婆媳不睦等;教育方法不得當,比如溺愛教育、打罵教育、說教教育、獎懲教育、表揚教育等等,不良的環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無盡的空虛與迷茫。在孩子空虛和迷茫的時候,就是他意志力薄弱,自控力最差的時候,很容易沉迷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