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叛逆”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叛逆”就覺得孩子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心里特別恐慌。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叛逆的跡象時,就會對孩子又打又罵,打罵對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相反的打罵的多了還會讓孩子關上想跟家長溝通的心。
初二孩子叛逆,不和家長溝通怎么解決?
一、正視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要抱有成見。
如果遇到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別強,一定要清楚,這事一種正常現象。父母要善于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并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
二、多用商量的語氣。
跟孩子交流時,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盡量用商量的語氣跟孩子進行談判,但是并不是讓我們家長無底線的妥協、放低姿態,更不是祈求。讓孩子感受到這是降低了家長的要求,這種來向孩子的要求靠攏,但不能絕對聽孩子的。
三、做到能夠與孩子換位思考。
經常關注孩子的感受,要記得孩子的生日,記得學校開家長會的日子,孩子考試考好了給予相應的獎鼓,考不好也要多多鼓勵,千萬不太過責備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錯了要給予更正確的引導。
四、簡短有力的溝通。
簡短有力的溝通,能夠節省很多時間,而且孩子不會因此反感。父母的嘮叨,其實就是一種強迫孩子的行為,要求孩子必須要聽自己說的話。卻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很多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嘮叨時,心里都是十分的抗拒。孩子有什么問題,家長可以收集好放到一起說,平時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家長可以忽略。
五、傾聽孩子想法。
叛逆期的孩子其實更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他們之所以更愿意和同伴交流,與家長日漸疏遠,最重要的原因是感覺不被家長理解。大人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像朋友一樣,認真傾聽他的聲音,把他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家長會更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也更愿意吐露心跡。
六、不要總是反對孩子想做的事情。
不要總是把孩子當做小孩子,這不讓他做,那不讓他做,這也是孩子需要的放松的空間,如果你總是反對阻止,叫他回房間看書什么的,雖然他不情愿的回到房間了,可是他會認真看么?這樣根本沒有用的,就讓他放松一下吧,放松完了自然會回去好好認真學習的。
七、正面引導少指責。
大多數孩子的叛逆行為來自于指責,過度的批評導致的結果就是不斷積累的怨氣。家長總以為批評是一種激勵,可往往會變成一種家常便飯。引導不是命令也不是指責,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將孩子的想法引導在正確的方向上,這種提問應該相對溫和,不要強迫更不要自問自答。
八、放下權利給孩子,但絕不能放任。
比如去哪里玩吃飯之類的,要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但孩子的一些過分的要求也不要依著他不然日后他會自己放任自大,這樣會更難教育了。
初二孩子叛逆,不和家長溝通的原因有哪些?
1、打擊式教育。
家長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聊不到三句就忍不住說孩子笨的情況是比較常見,或是我們都有親身經歷過。對孩子不僅會出現只這樣言語上的打擊,更是習慣性用比較來衡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聰明程度。這不僅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更會讓孩子疏遠自己。
2、高高在上的談話方式。
中國的父母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面對孩子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從來不承認孩子與自己地位是平等的,而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而且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由父母提供的,很容易讓父母產生“孩子一切都是自己管的,孩子就必須也聽從自己的話”的觀念。這嚴重違背了平等的原則,叛逆期的孩子心理上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這種觀念主導下的談話交流很容易產生不愉快的交流結果。
3、父母控制欲太強。
許多家長的溝通方式不是以傾聽和協商式進行,而是真主意假商量,雖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根本就沒有選擇權;許多家長溝通的目的不是在關注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家長在與孩子中使用的句式和語言讓孩子覺得不是在溝通,而是在操控他的自由,慢慢地孩子會失去與父母溝通的欲望。
4、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語言。
隨著孩子年齡段的變化,喜歡的東西或不同時期的煩惱都是不一樣的,父母如果沒有及時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共同語言,只會讓親子溝通變得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