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管教孩子哪方面最讓人頭疼,相信10個家長里得有8個說是“手機”,手機可以說是直成了很多家長的一塊“心病”。手機,在一些場景下是學習工具,但是,如果引導、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游戲機”。尤其對于十四歲左右的青少年影響極大,那么,十四歲孩子不愛上學沉迷游戲怎么辦呢?
十四歲孩子不愛上學沉迷游戲怎么辦:
1、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這些現象:地鐵里大人認真地玩著手機,孩子在旁邊跟著看一路,或者是大人一邊催促孩子趕緊寫作業,自己卻在旁邊忘我地刷著手機。
2、鍛煉孩子的自主性,提高對手機“免疫力”。沉迷網絡從而產生一些不良后果的,多是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如果孩子缺少自主性,就很容易會沉迷,因此,從小鍛煉孩子的自主性對于預防沉迷手機游戲也非常重要。比如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從小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錯了自己承擔后果。如果家長和教師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3、其實,預防孩子游戲成癮的關鍵就是積極的親子關系。對小學生來說,家長一定要學會給予孩子高品質積極的陪伴。這種必要的陪伴不是說每天必須要多長時間,而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各細節中,尊重孩子,傾聽孩子講話,與孩子交談,關心孩子的感受,與孩子一起做他們還做不好但是能夠幫助他們提升技能獲得自信的事情等。,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更容易偏向網絡,因為在那里,他們是可以完全做主的。
4、如果我們擔心的是健康,那么和孩子一起查資料,手機屏幕對視力的影響,一起制定計劃,每次玩多久,每天可以玩多少次。眼保健操、眼藥水,要不要跟上?和戶外活動怎么交叉?制定完規則誰負責監督執行?對孩子視力有影響,那對你呢?是要采取雙標,還是共同遵守?我想家長心情為準則,今天10分鐘,明天半小時,而且你玩影響視力,自己刷就是合情合理,孩子反抗,是個必然。
5、如果我們擔心的是學習成績。那么能不能開誠布公地就和孩子聊聊學習。你的期待是什么,孩子的現狀是什么?期待和現狀怎么平衡?怎樣圍繞提升學習成績去制定目標和計劃?至于游戲,是孩子休閑放松方式的一種,你是不是要干涉?如果她執行得很好,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學習任務,你是允許他自由安排其余時間,還是忙不迭滴再加一個學習任務?
6、如果我們是擔心自己沒有盡到職責。那么就去梳理一下,父母的職責到底有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另一半怎樣理解?孩子又怎樣理解?有沒有以愛為名,去侵犯對方的邊界?有沒有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作是自己的枷鎖?孩子打游戲這件事,最讓你難受的是她玩,還是你忍不住又對她吼了?
手機到底有什么魔力?
1、短暫的快樂
現代社會孩子壓力很大,背負了老師和家長太多的期望,他們會在成人的絮叨和催促中感到疲勞,這個時候手機就為他們提供了暫時的庇護空間,可以讓他們得到短暫的快樂。尤其是內向的孩子,在虛擬世界里,他們可以盡情傾訴,極大地獲得存在感,得到認同,這樣就很容易深陷其中。
2、及時的回應
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只要按一個鍵,或者觸摸一下屏幕,就會得到相應的回應,這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比如:爸爸在和孩子玩積木,卻一直在打電話、刷手機,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應。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場景里,父母不能專注地陪伴,那孩子當然更愿意去玩只屬于他的手機了。
3、釋放攻擊性
攻擊性,是人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對于孩子尤其是高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許多攻擊性需要釋放,手機就成為一種孩子們釋放攻擊性的方式。他們會通過社交網頁和朋友傾訴煩惱;會在線上打一場酣暢淋漓的對戰游戲;會看一些搞笑視頻來釋放壓力。
4、關系的填充
實際上,很多孩子沉溺于手機的背后是各種關系的缺失: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孩子與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在手機中,他們能得到足夠的人際互動和情感支持,現實中的孤獨感在網絡上得到了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