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初中不愛讀書怎么辦呢?初中的孩子心智已經較成熟,有了自己的喜好,對于周遭發生的事有了自己的思考,對于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更容易像海綿一樣地吸收知識。所以,對于一個不愛讀書的初中生來說,找到他的興趣點最為重要。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孩子去選書、讀書,培養閱讀習慣,永遠不要嫌晚,因為愛讀書是受益終生的事。
孩子讀初中不愛讀書怎么辦:
1. 讀書要有選擇
在選擇要讀的書目之前,先要問問自己為何而讀?帶著對某個問題求知欲去讀書更容易讓孩子把書讀進去。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至關重要。在開始實施階段,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喜歡玩游戲,家長可以先選擇與游戲內容相關的書推薦給孩子。比如現在有很多關于歷史的游戲很受學生歡迎,可以從歷史書入手轉變孩子的興趣點。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劇,可以選擇一些相關題材的小說推薦給孩子,讓孩子從對影音的興趣過渡到對文字的熱愛。
2.讀書要有方法
如果每一本書都用同樣的精力去細致閱讀會打消孩子讀書的熱情,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細讀,這也會影響讀書的效率。讀書也要講求有詳有略。在實際生活中,總有一些書呆子,我們稱之為無知的閱讀者,他們沒有選擇地讀錯許多書,讀得太廣,卻讀不通,那讀書的妙處就不可知了。
3.讀書需要主動
很多孩子學習是被動的。而一些基礎教育學校里的教師也充當了“媽媽”的角色,不等學生思考,“主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普遍缺乏學習或是讀書的主動性,甚至失去了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中,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外因對事物的發展是起推動作用的。因此說主動的接受比被動的接受效果要好得多。對于一個閱讀者來說,主動的閱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讀書需要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書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學會邊學邊思考,讀書最終的目的是要把學習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當中去的,所有成功人士無一例外都是能夠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的。家長可以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讓孩子了解,高學歷不等于有實力,但是有實力的人一定是有知識的人,讀書可以讓你成為有能力去改變世界的人。
讀書這件“小”事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所以要把讀書培養成習慣;讀書這件“大”事兒是影響我們一生的,所以要把讀書當作一等一的事情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