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從小長到大的這一個過程當中,其實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不管孩子是步入社會還是在學習,生活當中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夠讓下一代擁有一個更完美的人生。孩子初中階段,家長又該如何教育呢?
初中孩子如何教育?
1、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家長應盡可能與孩子溝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初中生了,將要學習的課程會更多,難度也越來越高,所要接觸的老師和同學也多,面對現實克服恐懼,幫助孩子從心理上接受變化,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進入初中后頭幾個月的變化,并在幫助孩子順利完成中學適應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叛逆常常出現在個人領域,比如從來不疊被子,上廁所看手機……孩子覺得這些是自己的事情,但父母則認為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導權,青春期是孩子探索主導權重要的階段,家長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
3、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
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應保持一致,這樣可以為孩子建立起統一的行為標準,也可以樹立起家長雙方的權威性。如果爸爸說可以去干一件事,而媽媽說不可以,這樣會搞得孩子無所適從,或從中投機取巧。即使家長對孩子教育有分歧,也最好是孩子不在場時,再進行討論,絕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
初中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1、孩子的逆反心態:雖然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幾段不同程度的逆反表現,但初中階段追求獨立性和自主權的意識會更為強烈,逐漸開始意識到自我的觀點和行為需要代表自己,抵觸家長的要求和規則。
2、學業壓力不適應:從小學到初中,很多孩子會面對增加的學科與作業變得不適應,這種壓力如果不能及時的轉化,會影響身心健康并導致厭學的可能。
3、自控能力差:不少孩子因為長期缺乏勞動,沒有在小學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表現懶散,抗壓性差,心理脆弱。在初中學業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往往會情緒低落,或對學習抵觸。
4、人際交往有困難:如果是七年級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會碰到很大困難,通常無法融入集體生活,而是喜歡搞小團體,找到兩三個朋友后便成天黏在一起。小團體式的交友方式有利有弊,好的一點是孩子找到知心朋友,在新環境中不會感到孤單,但同時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會影響彼此。
家長教育初中孩子的三大忌:
操之過急
孩子學習成績發生變化,家長千萬不要急躁,這是正常現象,正確的做法是及時發現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補救。
發號施令
十二三歲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有著很強的叛逆性和獨立性,家長不要再事必躬親,應當給孩子一個民主、寬松的環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做各種事情。
過分照顧
有部分學生將升入寄宿制中學,需要按照學校的要求獨自學習、生活,家長要盡早培養孩子獨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