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江西九江的一個趙媽媽反映,我女兒是初二的學生,每次和老師交流,老師都說她很聰明,覺悟也很高,自尊心強,總體成績還可以,但就是不想去學校,她在私立學校讀書,各方面老師要求的都高。老師會經常拿她學習不積極的事情來批評她,于是我在家就幫助她找找原因分析分析,并鼓勵鼓勵她,從不正面批評,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每次問她學習上有什么不懂或困難,她都很輕松地說:“太簡單了”。可就是不想上學,初中生不想上學怎么處理?
初中生不想上學怎么處理?
1、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有些孩子可能是在學校里遇到了什么事情,但是不愿意和家長,老師說,都悶在心里,剛開始沒啥,后來就越來越嚴重了,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么麻煩事,我們一定要及時了解和疏導,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不要受到不良的影響,進而影響了學業。
2、叛逆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種常見表現,很多孩子會出現和老師對著干的情況,具體做法是學會有限的溝通。首先要懂得尊重他的想法,但不是都答應,要有自己的底線,其次學會信任他,要懂得他想成為一個大人的想法,不要覺得他什么都不懂就忽略他的感受,最后和他好好的交流,多關注他的心理并及時幫他排解煩惱。
3、當孩子有反常的跡象時,我們要盡快與其溝通,這樣也會拉近我們與孩子心與心的距離。當然不同的溝通方式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也就不會片面的看待孩子的行為了。
初中生為什么不想上學?
1、習得性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即學生對學習成敗的態度問題,學生的學習當然存在成功與失敗,但如何對待成功與失敗往往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經常看到的是學習中的失敗而沒有成功的希望,這時就會降低學習熱情,喪失努力學習,爭取優異成績的自信心。
這部分學生大都是一些學業不良者或學習暫時困難者,若時間稍一長,就會變成整體性學習困難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初并無多大差異,但后來由于學習行為上存在不少問題,學習習慣不好,課堂缺乏積極緊張的思維,主動、興奮的情感投入,因此,很難對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加工,有的甚至是因為知識斷層而造成階段性的考試失敗,所以常表現為害怕考試。
其中初三學生最討厭考試,最擔心考不上高中,初一和初二學生的討厭考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們最擔心成績考差或成績直線下滑,從經驗中得知,這部分學生群也很不固定,他們的學習信心經常隨考試成績的升降而變化,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某幾次或一次的分數提高而增加學習興趣,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因一次或幾次的分數降低而喪失信心,降低學習欲望。
2、期待與誘發的阻斷的心理動因
研究表明,學習成就感強的學生,認為自己滿足教師的學習期待后會得到來自于教師的肯定評價,因而他們便會努力學習以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現實中老師總是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對他們的肯定評價傳遞給他們,如肯定和期待的目光、點頭示意、微笑、贊揚的手勢以及語言等。
由于失去了教師的學習期待,他們在課堂上通常不被指答問題,在沒有這一外力的作用下,這些學生便不會積極主動地對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這樣學習成績也就不會得到提高,同樣更不可能得到來自于教師的期待和學習的誘發,如此惡性循環,愉快的和富有激勵性的學習將不會存在,厭學便隨之產生。
3、意義障礙與逆反心理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青少年頭腦中己形成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對成人某些要求的理解,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甚至對知識和要求有心理抗拒,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未考慮學生的動機,常在教學中把學生不存在的動機強加于他們身上。
如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批評和主觀的否定評價等,這樣就可能使學生對這個老師有看法,產生意義障礙,從此不再接受這個老師的意見,有時還會發展為激烈的對抗狀態產生逆反心理,使師生關系惡化,更加不喜歡他講的學科,造成對該門課的極大厭惡。
學校教育存在弊端是初中生產生厭學心理的直接外部原因
1、學習模式單一,學習時間過長
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做練習;教師命題測驗—學生應試,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因為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新鮮感,沒有想要探索的欲望 。
2、老師的教學方法
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只是傾向于怎樣使學生記得更多,而沒有注重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節課的出發點只是理解內容,而沒有“培養”這一環節。
3、家庭原因也是初中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外部原因
家長方面,當前父母頭腦中充滿了“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念,有的家長不客觀考慮子女的實際和環境的因素,一定要讓孩子考上大學,剝奪子女的自由活動時間,他們以“成績好的要保住”,“成績不好一定要趕上”為原則來督促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