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成長來看,十三歲正是孩子叛逆期高峰,再加上父母給的壓力以及同學之間的相處,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況。凡事必有因果,解鈴還需系鈴人,執果索因,對癥下藥,才能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這時候,可以從正面引導交流,讓他(她)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對他(她)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只要稍有進步就要肯定,平時多交流。
十三歲孩子厭學怎么辦
1、父母彎下腰來學會傾聽,凡事自省并作改變,是改變孩子的開始。這是需要父母蹲下身來,彎下腰來,平等尊重的善待孩子,解開孩子心里的疙瘩,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才能暢所欲言,這時候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2、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引導,就是牽引而不控制,信任而不放任。
3、支持孩子自己的努力,特別從心理上、意志上、方法上、安全上給予愛的支撐和提供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可能創造的條件,靜待花開!
4、探索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可能不適合傳統的學習方式,可以考慮探索其他方式如線上課程、實踐課程、游戲式學習等,讓孩子通過更加自由、靈活的方式進行學習。
5、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讓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激勵機制。
6、跟孩子好好溝通,講讀書的重要性,可以適當的讓他吃點苦頭,不要心疼,讓他自己覺得唯有讀書才有出路,唯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將來的命運。
十三歲孩子厭學普遍存在的幾種情況:
第一種:之前父母對其學習期望和要求較高,干涉較多,長期下來形成一種“我是在幫父母讀書”的模式,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后,找不到讀書的意義。
第二種:孩子在學校人際關系出現了問題。有可能是跟老師的關系,也有可能是跟同學的關系導致孩子不愿意去學校。
第三種:之前父母比較少關注孩子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較低,過往主要通過取得一個好成績來獲得關注或者實現其他目的,例如很多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孩子小時候都有一種信念:我只要好好念書他們就不會離婚。但是到一定時候發現自己的能力無法維持的時候,就走向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