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怎么辦?
1、家長給孩子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青春期正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孩子正處于成長的十字路口,需要家長的指引,而不是替孩子做主。家長應當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空間里思考、鍛煉,接受考驗,接受挫折,迎接挑戰,體驗成長。關鍵的時候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野蠻強制。
2、家長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主動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家長的意愿去做事。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的閱歷經驗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對自己積累知識有很大益處。家長融入“孩子社會”,才能更好的溝通。
3、互相尋找共同點。家長為孩子付出后,就認為孩子一切事情都理所當然地要聽從家長的,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回報。正是這種讓孩子“唯命是從”的誤區,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的隔閡越來越大。互相尋找共同點是孩子和家長都應該遵守的“準則”。家長要為孩子指導人生,但不要設計人生,即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家長的意愿去做事。
4、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在溝通時,需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體諒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不成熟的表現。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技巧,避免比較,控制等思維。盡量點到為止,善于簡明、幽默和具體的說話技巧。
初中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的原因:
1、缺乏共同語言
孩子普遍反映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找孩子談話多半圍繞學習,而談到學習,大多數家長又一味要求成績好,分數高。對孩子心中喜歡的事物卻不置可否,甚至直接扼殺制止。只有少數的家長能或多或少和孩子談他們的喜好,更多的家長不會選擇這樣的話題。
2、來自于父母的傷害
目前,單親家庭比例不斷增加,殘缺的家庭給孩子帶來殘缺的心理。每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禁區,他們或是怨恨父母,或是渴望父母之愛,或是拒絕父母。由最初的恐懼變成厭惡,最終變成沉默。
3、青春期心理反應
這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反應。初中的孩子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在心理上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我表現也日益突出。隨著知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思維的完善。這種自我意識就更強烈,他們強調自己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賴父母,不愿和父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