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許多學校,由于老師的大力倡導,中學生讀名著已慢慢成了一股熱潮。但在眾多的名著面前,許多學生難免不知所措,怎樣讀好它們,確實需要指導。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為大家做出介紹。
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方法
一、疏不間親法。疏不間親是一句成語,意為關系遠的人不能挑撥關系近的人之間的關系。讀書亦如此,閑書不能擠正書,正書不能擠用書,應作為一個原則。學生首先應吃透教科書,然后把課外名著作為一個有益的補充。
二、蜘蛛求食法。一個大蜘蛛,穩穩坐在蛛網之中,一有動靜,飛撲過去。讀書最怕見事遲,什么都慢吞吞的,多好的事情都給耽誤了。名著不易得,一有機會,最好及時涉獵,一時沒有明白,先將其存儲腦中,不妨來日研究。
三、不求甚解法。“不求甚解”原出自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意指讀書方法要靈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領會要旨、求其真諦。陶淵明的讀書法對我們很有啟發。由于名著浩如煙海,只就教育部列出來讓中學生閱讀的就達二十多部,按六年中學生涯計,每年閱讀量也接近四部。書海茫茫,哪能處處求甚解。不求甚解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條件。恰如走馬觀花,在特定的場合下,正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四、見縫插針法。就是擠時間讀書。實際上,每個同學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想花大量時間來讀那些名著是不可能的,只有見縫插針,才能化整為零,于繁忙之中“巧”讀書。
五、比較閱讀法。“有比較才有鑒別”。不同的人對于書籍有不同的需求,要通過比較,將閱讀的對象區分為四種類型與級次:必讀書,應讀書,可讀書,拒讀書。必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的中堅部分,必須著力讀之。應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重要部分,必須重視。可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一般部分,常常帶有欣賞性質。拒讀書,內容無益,白白耗費時間,應該拒之門外。
六、照本宣科法。對于名著,切記要照本宣科,如亂加刪改,斷章取義,則徒受其害。但是照本宣科并非一切都信。由于其體例嚴,其表述清,其邏輯強,其內容富,因此必先弄懂,否則妄言創造,難免沐猴而冠,有點可笑。
七、探討交流法。就是同學間或師生間在讀書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心得體會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探討和交流之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從而同時提高欣賞水平,正是美不勝收的好事。
八、尋根問底法。讀書尤需問,王充有《問孔》、《刺孟》。凡有創造者,無不從發問開始。你對前人的著作敬若神明,高山之下,自己變成了一胚黃土,還能有什么創造。讀完一本書,如果連一個問號都沒有得到,那是不能說有真正收獲的。
九、旁敲側擊法。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無窮的魅力,是因為它內容博大精深,雋永耐讀。因此一些同學在讀原著時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有關的輔導讀本來讀,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圍而攻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十、立地成佛法。讀書可以立地成佛,方法就是動手寫作。朱光潛早年在國外學習,邊學習邊寫作,可以說是“立地成佛”的榜樣。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動筆墨不讀書”,因為讀書是吸收,記筆記是消化,寫作是傾吐,只有多讀書,多記筆記,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肚子里有了“墨水”,文章才能寫好。總之,讀書有了收獲就記下,倘若這收獲很有價值,不待修煉,已自成佛。
初中生怎么閱讀名著
首先,閱讀名著時,不要走馬觀花,要下馬看花。認真仔細。
其次,要做好批注。常言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記住書中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名字,一一梳理出來。注意人物特點及其性格,每個人在書中所處地位。還要思索,作者筆下人物為什么有立體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呢?那就是作者生動的人物描寫的功力。
還要把閱讀與寫作緊密聯系起來,閱讀是知識的輸入,寫作是知識的輸出。二者互動起來,才能形成流動的活水。
在閱讀中學習環境描寫及其作用。人物描寫如何展現人物性格。改變我們筆下千人一面的單調,平庸,呆板。
此外,建議讀名著至少讀兩遍,第一遍初步了解,形成初步概念,就是粗讀。第二遍精讀。邊讀邊做練習題。
總之,我們要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提升,在閱讀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