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如果想要孩子盡早地去適應初中的學習,不再出現成績下滑的情況的話,那大家就一定要幫助孩子,去養成復習總結的好習慣。因為初中之后,基本上所有的科目都是需要自己,課后去復習的。因為如果不認真的去復習的話,是根本沒辦法,記住各科的重要內容的。
孩子讀初二了成績不好怎么辦?
1、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
初中和小學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習的科目增多了,難度變大了,所以很多孩子可能會非常不適應突然變得繁重的學習,所以才導致成績下降的。
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合理的安排好每天的學習時間,什么時間學習、什么時間需要適當的放松一下等等,這些事情都要分配好,這樣孩子學習起來才不會手忙腳亂,適當的也能減輕一部分學習的壓力,那么自然也就能,慢慢的適應初中的學習了。
2、提前要預習
很多孩子進入初中之后,可能學習的狀態,還沒有從小學的時候脫離出來,比如每節課所學的知識,家長們一定要引導孩子,提前做好復習準備工作,把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而且,當孩子們對需要學習的知識養成了提前預習的好習慣之后,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學習難度將會大大降低,因為提前把知識點捋了一遍,哪些知識點理解了,那學知識點沒聽過,這樣一來孩子們在課堂上就是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也就更加容易理解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點,大大提升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初二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1、邏輯思維欠缺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習的實質并不在于知識量,而在于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2、怕吃苦及不良學習習慣
不少學生在小學學習很輕松就能考到好成績,所以形成了學習就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的錯覺。認為自己不需要太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蛘呤蔷退阕约翰慌?,也不會和其他同學相差太多。而到了初二,隨著各科目的知識不斷加深,想要不努力或者靠著小學那點積累的知識就拿到好成績就不太可能了。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每個人都是終身受益的,也是影響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比如沒有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沒有自己課后多做一些課外題去強化鞏固自己知識的薄弱點,沒有學會自己梳理單門科目的知識體系等等。
3、心理因素的干擾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小學和初一時,上學很聽話,老師留的作業按時完成,家長囑咐的話也聽得進去,為什么一到了初二,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并且對于家長叮囑的一些話,也開始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呢?
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比較狹隘、孤僻,對人際關系充滿焦慮,變得不愿意與其他人交流。而有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會把時間花費在,與同學聊天等事情上,讓家長覺得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定性,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