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不好甚至是厭學的孩子,都是缺乏學習自信、不懂得釋放和處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很多孩子在學習中缺乏專注力,要么是因為情緒干擾,有很多煩心事讓他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要么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挫敗,又沒有足夠的信心自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所以總是回避問題。
孩子上初中后成績不好怎么辦:
1、首先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平時是否比較聰明,反應能力、接受能力是否較強。如果孩子本身資質平平,初中成績一直不好,那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就不要寄予厚望。
2、家長要了解孩子小學時的基礎是否扎實,是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成績不好,還是小學成績優秀,到初中成績才一直不好的。如果是進入初中以后成績才一直不好的,那就要認真找原因了。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最為重要。
3、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是否存在問題。剛進入初中學習,隨著學習科目、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也大大增加,考試次數也增加,開始不太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是不是慢慢產生厭學情緒或者對學習成績滿不在乎。這樣的話,那問題就很嚴重。所以說,孩子從小學進入初中有一個適應期、磨合期,家長在這段時間引導得當,孩子就會適應得快,信心就會增加,相反,他就會覺得學習有壓力,學習興趣也就會下降。
4、建議孩子在完成課堂作業的前提之下,根據自己平時的學習水平、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制定一個適合自己水平和進度的復習計劃,讓復習有重點、有計劃、有針對性,能達到固強補弱的效果,同時讓這個計劃充滿他休息、鍛煉和與同學交流交往以外的時間。
5、父母要支持、鼓勵和督促孩子,讓他做到“時時堅定嚴格地按自己的意志和計劃生活,隨時隨地抓緊時間,全神貫注地、高效率地干自己該干的事情。”以便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建議孩子針對自己每次考試的情況恰如其分分析自己,找出各科失分以及不得分的原因,比如粗心、知識點沒有掌握、不符合答題規范等等,然后針對具體的問題切實做到查缺補漏,以真抓實干的態度和行為進一步發展、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學校無論是月考,還是期中、期末考試,基本上都是按照“基礎題40%,中擋題40%,高難題20%”的原則出題的,這就需要您的孩子在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適當地加大練習的容量和難度,以求在準備度、練習反復度以及效度上多下功夫,進而達到在考試過程中答題心應手的目的。
7、作為家長不要過分注重考試的分數,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試暴露出來的問題上,不僅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相應方法,還要找出進一步提高的措施。我們知道考試的目的為了暴露出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在哪里,然后更好的作好相應的復習和知識鞏固,使自己對知識的熟練度和掌握度得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這樣其實就是進一步抓自己的薄弱環節,抓住了薄弱環節就等于抓住了這一段時間學習的重點。抓住了學習重點,也就等于抓住了提高成績的技能和技巧,當然成績的提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兒。
8、教育和引導孩子學會歸納分析。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來說,他們都比較重視知識的歸類總結,而且也善于歸納分析,比如,遇到新問題,學到新方法,都會及時記下來;每次練習或考試,對于新題型的解法思路、典型試題答錯的習題等都會及時整理分析(被同學們稱之為“經典題、錯題備用本”——用來記錄典型題、新穎題、自己出錯的題等等,記錄時,一定要排除偏、難、怪題,重點記錄典型例題以及處理錯題的關鍵點,以便于復習時揣摩、探究以及錯因分析)。有了“經典題、錯題備用本”并對之反復研讀,一方面可以做到以后解題心中有數,避免重犯過去犯過的錯誤;另一方面通過及時歸類和歸納分析,把所以后復習的知識歸類有序,不僅應用起來得心應手,而且解題的速度也會加快,準確度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所以學習效果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