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出走是很多叛逆期孩子會有的行為,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讓他們在家里沒有喘息的空間,也有可能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他們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總之叛逆期的孩子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離家出走。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想要解決孩子離家出走的問題,家長要注重跟孩子的溝通,要多傾聽他們的想法,從而找到他們離家出走的原因。
15歲男孩叛逆離家出走怎么辦?
一、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
孩子在出走之前一般情況下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變得魂不守舍,經常走神兒,兩眼發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兒;有的孩子則吞吞吐吐,做事情猶豫遲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態,變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這些都可能是孩子準備出走的先兆,家長往往不注意這些,不能及時發現這些預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借手不及。
二、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如今還有不少家長的潛意識里,仍然受君臣女子、尊卑有別的封建思想影響,認為和子女交朋友沒老沒少,不成體統。孩子思維活躍,有許多話想向人傾訴。如果放下家長架子,和子女平等相處,彼此能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孩子就會將你現為知己,無話不談,孩子的煩惱就可在交談中得到緩解、消除,也就不會離家出走。
三、為孩子尋找有益的同齡朋友。
家長雖然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孩子更希望找到與自己同齡的朋友。因為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煩惱告訴給同齡朋友。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交同齡朋友。
四、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當孩子遇到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家長應主動與孩子交流,要鼓勵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之后就打罵、諷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對家長說心里話了。這樣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喪失自信心,內心的憂傷無處訴說,對生活產生悲觀情緒,逃避現實,最終導致離家出走。
五、不要總是強迫孩子。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離家出走是必然的,父母應該懂得強迫孩子學習效果并不好,填鴨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吝嗇你的言語,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強迫要好很多。
六、告訴孩子離家出走的危害。
父母不應在口頭上教導孩子不要離家出走,而是要讓孩子看到真實的事例。因為小孩的想法是很單純的,他們很難認識到自己夜不歸宿的不良后果。比如讓孩子在各種離家出走引起的案情中,感受到離家出走的危險,要比直接口頭教育更有效。比方說,和孩子一起看一些訪談節目,或者是關于孩子離家出走的電影。
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認真的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更要以欣賞的態度來鼓勵孩子,給予孩子自信,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可,讓他在叛逆期也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以減少孩子的敏感與不自信。
八、適當增加距離感,給他獨立活動的自由。
叛逆期的孩子是在不由自主地爭取自己的一些自主和自由,他意識或者潛意識里都有一種:我長大了,可以獨立的感覺,盡管事實上他還沒有到能完全獨立自主的程度,可他依然需要家長認可他的長大和獨立感,我們逐步放手給予就是了。
15歲男孩叛逆離家出走的原因有哪些?
一、盲從型。
出于好奇心,或輕信別人的話,輕率出走。這類孩子比較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出走便后悔莫及。
二、報復型。
這類孩子因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的不公平對待,因此用離家出走進行報復。他們一般不會走得太遠。當暗中窺視父母東尋西找的狼狽相時,還會幸災樂禍、得意洋洋。
三、逃避型。
這類孩子大都生活在對他們身心發展不利的家庭里,常遭打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學習成績較差,為了免受打罵便一走了之。大部分離家出走的孩子都屬于這一類型。
四、向往型。
他們大都是家中的寵兒,備受嬌慣,但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教育。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與社會上的不務正業的人交往,為此而不惜離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目的”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