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初中家長應該耐心的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習產生興趣,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初中孩子還小,可能會有一點貪玩,但是只要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一定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厭學階段。
初中孩子不想上學怎么開導?
1、有效的溝通。如果沒有得到父母有效的溝通,孩子會一個人越來越煩悶,所以保持和孩子溝通交流很重要。跟他聊些輕松的話題,轉移注意力,聊他喜歡什么,他愿意跟你愉快聊天后,在慢慢開導。有時間帶著孩子出去走一走,放松放松,告訴孩子,不管他做什么樣的選擇,他都是你的孩子,也不管他能不能考上高中,但你們依然愛他。
2、帶孩子出門看看世界。領孩子看看人生,地鐵,火車站,工地,那些工人白天曬死,冬天凍死,多么辛苦,學習努力會有好的發展,你說學習多重要,你是聰明孩子,媽媽幫不了你,這是你人身的起點,努力了你不后悔,努力吧孩子。
3、讓孩子體驗生活。讓他到工地上去做事,做到他要中暑或者寒冷那種狀態,讓他體驗社會的殘酷,讓他知道他在社會上有多么的渺小,這樣他可能會覺得讀書還是要好一點,就會回去上學。等孩子心情平穩了,解決問題的源頭。
4、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關注與被需要的感覺。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生存與安全感外,人還有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學生來講,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如果,在學習中他們能夠滿足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5、父母要理性幫助孩子設立學習目標:父母要隨時監測孩子的學習狀況,幫助孩子設立科學的學習目標。當孩子考試失常時,家長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學習狀態,挖掘并分析導致考試失利的主要原因。
6、培養孩子抗壓能力:適應能力差,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就無法承受,產生厭學心理,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就不至于輕言放棄學習。
初中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1、缺乏動力。自以為上大學無望,混張初中畢業證或高中畢業證就行了。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明顯缺乏動力,滿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因此,無論學什么都無精打采,難以激發興趣。
2、愛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也對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賺錢思想;一些內容不健康的電影、錄像、圖書等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也產生了消極影響。不求進取、讀不讀書無所謂的不健康思想還在腐蝕著部分中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這對提高全民愛教育水平,提高國民素質的時代要求是不相吻合的,必須堅決摒棄。
3、缺乏未知欲望。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對知識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話,就會經常處于精神振奮的狀態,對學習就不至于有厭煩情緒。
4、學習活動的重復、單調和乏味。心理學研究表明,單調、重復、乏味的刺激易引起人們的疲勞和厭煩感。缺乏生機、靈活和變通的學習生活,常導致學生厭學。
5、學習方法欠妥。由于學法不當,雖刻苦學習,卻收效甚微。不會科學有效地學習,缺乏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等等,自然不會感覺到學習的樂趣。
6、學習上缺乏成就感。大凡厭學的初中生,學習成績都不理想,每次學習結果所得到的反饋都是消極的。長期得不到嘉獎或同學、老師、家長的肯定與贊賞,就會產生厭學情緒。